English

创建中国经济学之我见

2000-05-09 来源:光明日报 马建 我有话说

迄今为止的经济学,包括马克思经济学,都是主要由西方人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尽管中国学者无论过去和现在都不乏有成就者,但总体上依然是处于学习、研究、借鉴西方各种经济学流派的阶段。创建中国经济学近年来是学术界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人们对此也见仁见智。我认为,创建“中国经济学”的科学的涵义应当是:由中国经济学家创建一个既具有普遍科学意义,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体系或经济学流派,或者叫“中国经济学派”。其中“中国特色”的涵义:一是创建主体以中国经济学家为主;二是以研究和解释、解决中国现实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又能解释和解决世界性的普遍问题,或者对人们思考同类问题有启迪作用;三是在借鉴一切经济学成果的基础上,体现中国特色,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经济学”不是排外的学说,不是不能与世界对话的学说,应该采用通用的经济学语言。

至于能否创建“中国经济学”,或者说,有没有创建“中国经济学”的条件,人们也许认为,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上是以市场经济为生存土壤的。而中国作为一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绝大部分时期处于以等级结构和自给自足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它构成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的主要基础。直到现在,市场经济或商品经济也没有获得过充分发展。以此为主要基础的传统文化能够为经济科学的革命提供文化根基吗?能够成为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吗?人们有理由发出这样的疑问。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十分丰富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管理经验,但却没有产生过有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意义的经济学。这确实是客观事实,而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就像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创造、而科学没有应有发展一样,有经济思想和经济管理经验却没有经济科学,是因为中国人缺乏科学思维头脑,缺乏逻辑思维习惯。这种观点显然不能成立。中国古代丰富而多元的哲学文化充分证明了中国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不仅有发明创造,更有许多纯科学的贡献,例如,在数学领域,对圆周率的计算,是最充分的例证。也有一种观点,就像前面提出的问题一样,认为中国缺乏产生经济学的文化根基或哲学基础,或者至少表示怀疑或信心不足。其实,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许多因素不仅不排斥经济学,而且可以为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文化营养。例如:道家文化的自然观,其实可以成为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法家文化可以成为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儒家文化更可以包容多派的经济学。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不排斥经济学。

现在的中国,既有创建经济学或对经济学发展做出革命性贡献的资格,又有强烈的现实需要。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近几十年以来,经济迅速增长和发展,而且这种趋势将长期持续,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而且,经济体制及由其引致的政治体制都在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之中。这种变革及变革引起的经济增长和其他方面的变化,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整个世界。由此提出的问题也很多、很深刻,对已有的经济学具有更大的挑战性。而经济学的发展和革命,根本上是由现实问题导向的。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经济学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虽然不能把中国的问题直接与经济学的发展简单对应,但是,中国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中心之一这一必然趋势及中国对新的经济学的强烈需要,决定中国完全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学中心或中心之一。

经济学的发展不是靠喊口号能实现的。中国学者要想对经济学做出革命性贡献,需做出艰苦努力,克服许多困难。

首先,应能沉下来研究学问,至少是要挤出一定的时间了解世界各经济学流派的发展现状和最新成果。当前,一部分学者过于浮躁,不去学习经济学理论、不深入研究问题,忙于发表各种意见,忙于在各地、各种媒体之间奔波。同时,一部分人不能科学、理智地对待不同经济流派,往往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某个理论。例如:时而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为唯一的科学,时而把它说得一无是处,不屑一顾,这对创建中国经济学极为不利。

其次,应加强经济学知识的积累。科学有其发展规律,经济学也一样。虽然科学发展的模式多种多样,不乏跳跃式的发展。但是,任何科学的进步,都是在已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知识的积累是基础。

再次,数学训练和人文知识修养亟待加强。我国学者队伍,数学训练不够是普遍现象,以至于影响对现代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当然,这与我国当年大学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关。并不是中国人学不好,恰恰相反,学数学是中国学生的相对优势。对数学训练的关注现在较多了,而对人文知识的修养,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方面的缺陷,甚至认为人文知识的修养对经济学家来说是不重要的。这就是大错特错了。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对经济学以外的人文知识的修养是经济学家进行有效研究的基础条件之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